萤火虫,这些夏日夜空中的灵动精灵,曾是许多人童年记忆里的常客。但如今,它们的身影却愈发难觅,其生存现状令人忧心。
全球已知萤火虫约 2400 种,我国分布有 200 至 300 种。在 2023 年 6 月,三叶虫萤、红胸黑翅萤等 11 种萤火虫被列入我国《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 。可即便如此,萤火虫的整体生存形势依旧严峻。
从种群数量上看,萤火虫的种类生存现状两极分化明显。陆生种数量在部分地区有逐步恢复的迹象,而水生种却面临着严重危机。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,萤火虫的种类及数量明显下降,几近绝迹。像在一些曾经萤火虫成群的城市公园、城郊湿地,如今也难见它们的踪迹。而在我国西南地区等偏远农村,因生态环境相对良好,还能找到较多野生萤火虫资源。但从全球范围而言,萤火虫数量呈减少趋势,在北美地区,至少 14% 的萤火虫面临灭绝威胁。
萤火虫数量锐减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光污染首当其冲,路灯、建筑灯等人造光源干扰了萤火虫的闪光通讯,使它们难以通过闪光吸引伴侣、完成求偶仪式。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也给萤火虫带来了灾难,萤火虫对水质要求严苛,尤其是水生萤火虫,水体被污染后,其幼虫难以存活;而农药、化肥的广泛使用,不仅污染土壤,还杀死了萤火虫的食物,如蜗牛、螺类等软体动物。
此外,栖息地破坏同样不容忽视,人类为了发展经济,大量砍伐森林、填埋湿地,将原本适宜萤火虫生存的环境变成了钢筋水泥丛林或单一的农田,让萤火虫失去了栖息之所。商业捕捉也对萤火虫种群造成冲击,一些商家为了举办萤火虫展览,大量捕捉野生萤火虫,导致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。
不过,也有令人欣喜的保护成果。部分地区通过 “护萤员” 模式,结合湿地修复、禁用农药等措施,成功让萤火虫数量从濒危恢复至上亿只,还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。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,划定萤火虫自然保护区,限制开发活动,为萤火虫提供安全的栖息空间。科研人员也在努力,深入研究萤火虫的生态习性,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。
保护萤火虫,就是保护生态环境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能为保护萤火虫贡献力量,比如减少夜间不必要的照明,让萤火虫能在黑暗中自由交流;拒绝购买野生萤火虫制品,抵制萤火虫展览活动;向身边人宣传萤火虫保护知识,提高公众保护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