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头巷尾飘香的麻辣烫,是不少人的 “国民小吃”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碗热气腾腾的美食,最初竟起源于江边的 “草根吃法”,背后藏着一段与水运、码头相关的饮食故事。
关于麻辣烫的起源,流传最广的说法与四川、重庆的长江码头有关。清末民初,长江航运繁忙,重庆、泸州等码头聚集了大量纤夫、搬运工。这些劳动者体力消耗大,却没太多钱吃正餐,便有人在码头边支起小摊:一口大铁锅装满熬煮的牛油辣汤,里面煮着白菜、土豆、豆皮等便宜食材,食客按需挑选,按串或按份付费,既能果腹又能驱寒。这种 “烫煮小食” 做法简单、价格低廉,很快成了码头工人的日常口粮,这便是麻辣烫的雏形。
不过,也有说法认为麻辣烫与 “冒菜”“串串香” 同源。四川民间早有 “烫食” 传统,比如将蔬菜、肉类用签子串起,放进麻辣汤底中煮熟食用。后来,有人将这种吃法简化,去掉签子,让食材直接在汤中煮,方便食客用碗盛着吃,逐渐形成了 “麻辣烫” 的形态。区别于冒菜的 “一锅一煮”,麻辣烫更偏向 “大锅共煮、按需取食”,更适合街头快食场景。
早期的麻辣烫口味单一,以麻辣为主,食材也多是本地常见的蔬菜、豆制品。随着人口流动,这种美食逐渐从四川、重庆传到全国。在传播过程中,它不断 “入乡随俗”:北方地区减少了辣度,增加了麻酱、花生酱等调味;南方部分地区则推出了清汤、番茄汤等口味,食材也扩展到海鲜、丸子、菌类等,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。
如今,麻辣烫早已不是当年码头边的廉价小吃,而是发展出连锁品牌、网红店等多种形态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,它 “便捷、实惠、热乎” 的核心特质始终没变,这也正是它能跨越地域,成为全民喜爱的美食的关键原因。下次吃麻辣烫时,或许你能从那口热汤里,尝出几分当年码头饮食的烟火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