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火锅涮千年:揭秘火锅的起源与演变

一口火锅涮千年:揭秘火锅的起源与演变封面
 

 

寒冬里咕嘟冒泡的火锅,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饮食浪漫。这道 “边煮边吃” 的美食,并非现代发明,其起源可追溯至数千年前,每一口热汤里都藏着厚重的历史印记。

火锅的雏形,最早能在商周时期找到踪迹。1974 年,考古人员在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青铜 “温鼎”—— 鼎下有炭盘,可通过烧炭持续加热鼎内食物,鼎身还配有小勺子方便取食。这种 “自带加热系统” 的食器,与现代火锅的 “边煮边吃” 逻辑高度契合,被认为是火锅的 “鼻祖”。不过当时的温鼎多为贵族专用,食材也以肉类为主,普通人难以享用。

 

 

到了汉代,火锅形态有了新突破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 “错金铜樽”,不仅能加热,还在内部设置了隔断,可同时煮两种不同口味的汤品,堪称 “古代鸳鸯锅”。这一时期,火锅开始从贵族宴席走向民间,文献中记载的 “铜爨(cuàn)” 就是平民常用的简易火锅,用铜制成锅具,搭配炭火盆即可使用,食材也扩展到了蔬菜、豆制品等。

真正让火锅普及的是宋代。宋代城市经济繁荣,夜市文化兴起,“暖锅” 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小吃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就记载,汴京城的夜市里,商贩推着 “串子火锅” 叫卖,将羊肉、蔬菜穿成串,放入沸腾的汤锅中涮煮,方便食客即买即吃。这一时期,火锅的吃法更贴近现代,甚至出现了专门的 “火锅调料”,比如用醋、酱油、花椒调制的蘸料。

 

 

明清时期,火锅迎来 “百花齐放”。北方流行 “铜锅涮肉”,用清水锅底凸显羊肉的鲜嫩;南方则发展出 “川味火锅”,以麻辣汤底御寒除湿;宫廷里还出现了 “菊花火锅”,将新鲜菊花放入高汤,兼具美味与雅致。到了现代,火锅品类更是丰富多样,从潮汕牛肉火锅到寿喜烧,从番茄浓汤锅到冬阴功锅,一口锅容纳了各地风味,也成为中国人社交聚会的重要载体。

从商周青铜温鼎到如今的多样火锅,这道美食跨越千年,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 “热食” 的喜爱,以及 “团圆共享” 的饮食文化。下次围坐火锅旁时,不妨想想:你涮的不仅是食材,更是一段流转千年的饮食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