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 9 月 10 日,我们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日 —— 教师节。这个节日不仅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致敬,背后还藏着不少值得了解的小知识。
1985 年 1 月 21 日,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决定,将每年的 9 月 10 日定为教师节。选择这个时间,是因为 9 月正值新学期伊始,此时设立教师节,能让学生在新学年一开始就树立尊师重教的意识,也方便学校组织相关庆祝活动。
在古代,虽然没有专门的教师节,但尊师传统早已深入人心。先秦时期,学生与老师见面要行 “束脩之礼”,即学生带着十条干肉作为礼物献给老师,这一礼仪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。唐代时,国子监的学生见到老师要行跪拜礼,即便是地位尊崇的皇太子,向老师请教时也需躬身行礼。
教师的称谓也随着历史不断演变。古代有 “先生”“夫子” 等称呼,“先生” 最初指年长有学问的人,后来成为对教师的尊称;“夫子” 则多见于儒家文化圈,孔子的弟子就常以 “夫子” 称呼他。到了近现代,“老师” 一词逐渐普及,既亲切又体现了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,如今已成为最常用的称谓。
现代教师职业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,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,还得考取教师资格证。我国从 2015 年起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,考试内容涵盖综合素质、教育知识与能力等多个方面,确保教师拥有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教师节的意义,不止于送一束花、道一声祝福,更在于传承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,让我们在这个节日里,多一份对教师职业的理解,多一份对知识的敬畏。